- A+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与灵魂。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回答了发展的要义与目的,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一切发展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基层社会治理的根本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共发展,从而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人民群众如何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通过什么机制激发人民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动性与创新精神?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重视家庭建设既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又蕴含了当代基层社会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内涵。
一、我国古代重视家庭在国家治国中的作用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经济自给自足,生产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家族为单位运行的,家庭在国家治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治国从治家开始,家治好了国就治好了。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在《礼记 大学》中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在他看来,没有“齐家”就谈不上“治国”,“齐家”是国家社会治理的根本。可以说,家国同构的理念在我国根深蒂固、深入人心,这不仅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为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我国与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家庭关系,由此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也不同,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社会治理与西方有着很大的差别。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中国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差等次序关系,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差序格局”。“差序格局”如同“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会受到波纹的影响,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犯罪则要“株连九族”。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以扩大成为氏族和部落,其功能不只是为了生育,而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更复杂的功能。而西方社会是有如捆柴的“团体格局”,每个家庭相互独立、相互平行,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是截然分开的,相互之间不会存在太多的牵连。他们的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团体之间界限分明,各自关系松散,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是生儿育女。费孝通深刻分析了中西方家庭与社会关系的不同,揭示了中国家庭关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社会治理起点在“波纹”的中心,也就是家庭。而西方的社会治理采取的是城邦治理,公民属于城邦,国家是通过城邦来组织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而不是通过家庭。
家庭教化是社会教化的起点。我们都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的根脉一直延续至今,究其原因,家庭作为传承的载体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梳理一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不难发现,家庭是其传播的起点和重要的实施场所。古人所推崇的“三纲五常”,将夫妻关系、父子关系与君臣关系并列,通过规范家庭关系达到社会和谐与治理的目的,社会教化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由此呈现出我国自古就有的“家训家规”这道独特的风景线,家训表达了一个家庭的基本价值观,家规制定了家庭关系与活动的具体规范。家训家规是古代进行家庭教化的一种形式,通过对家庭的有序治理,达到“齐家”的目的,从而实现“治国”和“平天下”。有形的家训家规与无形的家风构成了传统的家文化,家文化深入到每个家庭及其成员,这种文化扎根于民众,具有极强的普及性与生命力,久而久之就转化为民族精神的基因,构筑起国家治理的文化基础。
二、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新内涵和新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是建筑在认识传统文化、尊重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必须重视家庭建设的作用,重视家文化渊源流长的影响。当然,我国新时代的家庭观与古代有着天壤之别,其本质是建筑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上的。
当代重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赋予其许多新的内涵。首先,把家庭的社会教化功能扩展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我国古代的家庭教化是按照统治者的要求实施礼教,培养适应社会的人,家庭是统治、奴役人思想的重要场所。新时代重视家庭家教家风,是将家庭建设纳入到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家庭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充分展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思想,这既符合中国传统家国同构的理念,又在家与国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基层社会治理,使家国同构在制度上得以保证。其次,把家庭成员作为国家治理的被动接受者扩展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动参与者。古代家庭成员要严格遵循统治者的纲常礼教,等级观念、歧视观念、不平等观念充斥其中,人是被放在由统治阶级确定好的秩序与框架中。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构建了新型的家庭关系,夫妻平等、父子平等,家庭不再是束缚人们的枷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建设,多次提出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十九大报告又强调了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赋予了家庭建设的新内涵。家庭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位,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自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和最终目的,家庭成员是基层社会自治的主体。听取家庭建议,汲取家庭智慧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再次,把家庭相对封闭的模式扩展为更加开放的模式。传统的家庭是比较封闭的,古代的妇女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入”,三纲五常严格的等级观念,压抑了人性,泯灭了人的创造力。现代社会,家庭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几代同堂减少,核心家庭越来越多,虽然家庭与社会对接越来越多,家庭的许多功能被社会代替,但是城市中家庭之间的来往越来越少,有的孤寡老人去世多日,邻居也不知道,家庭越来越封闭。把家庭建设纳入到基层社会治理,可以增进家庭之间的交往,邻里互助,增进和谐。
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特点:第一,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观点。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强调,让劳动阶级获得自由、发展和解放。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的,“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基层社会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给人民更富裕更充分的生活,给人民更安定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家庭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治理者通过家庭可以把治理触角直间插到老百姓中,真实地了解并解决老百姓的所想所需所急所盼,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二,体现了重视传统文化、重视历史的唯物主义观。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庭和家庭建设。至今“家庭观强”都是很多中国人的特点。这就告诉我们,中国的社会治理不能盲目地学习西方,必须尊重自己的传统和文化,否则就会水土不服,失去可行性。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与发展的中国道路。第三,体现了国家社会治理下移,力戒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决心。将家庭建设纳入基层治理体系之中,意味着管理重心的下沉。在这次抗疫中社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社区不堪重负,许多干部倒在抗疫一线,社区力量严重不足,各地紧急调动机关干部下沉。由此可见,我们的治理体系“头重脚轻”,基层力量过于薄弱。政府职能要进一步调整。政府不是无限责任政府,必须剥离不该承担的责任,轻装上阵。新时代要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治理体系,要痛下决心改变机关作风、官僚作风,精兵减政,把工作重心彻底转移到基层。在基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基层中凝聚智慧,寻找行之有效的办法;在基层中明确目标,解老百姓所盼。从家庭入手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之举,可以把更多的治理力量放在社区,放在社区中的基本单位——家庭。
三、重视家庭建设,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党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是完善居民自治的制度化渠道,它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安排和机制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使命。
第一,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版图。基层社会治理不是政府的治理,而是政府、社会、居民共同参与的治理,基层社会治理不能仅停留在社区环境安全和事务性处理上,应该进一步下沉到家庭,通过家庭建设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与水平。从组织机构上要加大妇联组织的力量,把妇联组织直接建到社区、建到居民的家门口,在乡镇街道妇联组织下可以设置一些妇女互助组、姐妹自助组,组员可以自愿组成,她们可以是热爱公益活动的志愿者,可以是有共同目标的志同道合者,可以是有相同困难或困惑的同命相连者。从政府的工作职能上看,千万不要小看了家庭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要把家庭建设当作基层政府的重要工作,纳入到工作计划和整体工作部署之中。
第二,以家庭服务机制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建立。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留给家庭的时间越来越少,这就造成照顾家庭、陪伴老人、教育孩子等方面越来越多的问题。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已经成为现代双职工家庭的一大痛点。这个问题已经从家庭问题转变成社会问题。基层社会治理应该把为家庭排忧解难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养老机制、社区家政服务机制、社区家教指导机制,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解决家庭问题。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不是“管理”,而是“服务”。家庭服务机制建立起来了,家庭工作机制就建立起来了,家庭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也就得到发挥了。
第三,建立激发家庭主动作为的激励机制。建立家庭积分制,以积分激励家庭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打通“家庭人”与“单位人”的通道,将个人在社区、家庭中的表现进行记录,参照诚信记录的办法,选取几个指标通过网络进行记录,向社会公开,工作单位可作为参考;与政治待遇和荣誉挂钩,在家庭工作方面突出的基层工作者,可以推举为各级人民代表,或各级妇联执委,加大对社区基层工作者的表彰,鼓励他们深入到居民中、深入到老百姓的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都不是社区建设的旁观者和评论家,都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加入其中,在共建中实现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就是把基层社会治理放到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上,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