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一张全家福,见证着一个家庭的温馨幸福,见证着一个家族的兴旺繁衍。随着相机“咔嚓”声,画面一瞬定格,从此珍藏:它记录往昔美好,传承家风。
晒晒你的全家福,说一段你的家风故事——今年来,湖里区妇联用实际行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指示,开展“暖心全家福”作品征集活动,全区各街道积极推选,上万人次参与线上投票,最终129个家庭入选。
“全家福记录着几代人的幸福,更能传递出一个家庭的正能量。”此次活动通过征集投稿、推广评选、作品展览等方式,宣扬好家风、好家教,建立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交流、学习平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生根落户。
经过线上投票与线下评选,20幅“最暖心全家福”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以及优秀奖。近日来,本报“家访”小分队深入走访四个获奖家庭,探寻“最暖全家福”背后的温暖故事、和美家风。
以爱之名
与“冠军女儿”共同成长
主题词:拼搏
●出镜家庭:黄福法,妻子李珊红,女儿黄亚宣
●家风:“带着满满的爱,勇敢前行,拼搏出精彩的未来。”
●家庭住址:湖里区金山街道湖边社区湖边花园小区
黄亚宣参加省运会时拍摄的全家福
这个三口之家,被女儿的各种荣誉满满围绕——桌上整齐地摆着女儿荣获的奖章、奖状,几张高清晰度的特写照片倚靠在一旁,还有墙上挂着的生活照。显而易见,这是一个让黄福法和李珊红夫妇为之骄傲的女儿。
虽然今年只有16岁,黄亚宣已拥有远超大部分同龄人的成就。身为一名中国跳水运动员,她12岁在福建省运动会上拿下两金一银、14岁获得“运动健将”称号、15岁获得全运会团体银牌……说到女儿,母亲李珊红脸上满是自豪。
当然,荣誉永远伴随着辛勤的汗水。自2008年走上跳水之路,黄亚宣的生活就以训练和学业为主,从厦门市跳水队到福建省少体校,常年在外奔波。最近这五年,她一直在上海进行封闭训练,每年要参加四项以上的大型赛事,“每年的假期只有10天不到”。
对父母来说,每天最幸福的事就是晚上的视频通话时间。“开头第一句话一定是‘宝贝’、最后一句一定是‘爸爸爱宝贝,妈妈爱宝贝’。”李珊红说,每天都会听女儿聊训练的内容、身边的趣事,女儿也会关心父母的情况,真的很贴心……说着说着,李珊红再也止不住眼泪,转身掩面。
“哪能不心疼啊!”黄福法看着墙上女儿的照片,眼里是父亲的爱。全运会前夕,上海的气温高达40℃,黄亚宣训练中一个不注意摔倒在跑道上,双膝立刻被烫伤。可她还是要坚持每天训练,直到任务完成,才能跟父母“诉苦”。这五年来不知有多少次这样的情形,也不知有多少次,父母真想马上去到女儿身边。
可是,不能去。夫妻俩很清楚,自己的出现对女儿来说是无形的压力,会让女儿分心。“女儿很孝顺,会帮忙做家务,想让我们都开心。”抹抹眼泪,李珊红告诉记者,女儿肩负着许多爱她帮她的人的期望,每一天都必须全力以赴。所以,除了观看比赛,夫妻俩几乎不主动去见女儿。“这就叫父母的爱吧?”李珊红笑了,笑中带泪。
在桌上所有奖状的最中间,是黄亚宣寄来的两张明信片,一张给爸爸、一张给妈妈。一手漂亮的硬笔书法,爱,相隔千里,又近在咫尺。“女儿多才多艺,我们只希望她能健康发展,有好的未来。”黄福法推了推眼镜,目光深情且深邃。
十年公益
无偿献血
有福人生
主题词:奉献
●出镜家庭:孙福如,妻子孙美娟,父亲孙以灿,母亲黄锦霞
●家风:“用心坚持做慈善,必能积少成多。”
●家庭住址:湖里区金山街道金林社区
本报记者(右一)与孙福如一家合影
刚走到孙福如家里,他正站在门口向外张望,身上穿着一件写满无偿献血标语的运动服。客厅里,他的父母和妻子正围坐在一起,帮他整理行李。
“过几天就要去江苏昆山,参加马拉松。”孙福如从房间里搬出了一个大纸箱子,里面堆放着各式各样的马拉松奖牌。光是在去年一年,他就在全国各地跑完了18场全程马拉松,在马拉松圈子里已是小有名气。
不过,真正让孙福如为人所知的,是他的另一个身份。十年前,在一次车祸意外中,孙福如受伤昏迷了整整19天,在亲人的陪伴照料下他渐渐苏醒,却留下了后遗症。也正是这一次重伤,让他感悟生命的脆弱,从此将无偿献血作为自己的慈善事业。“按照规定,每隔半个月就能捐献一次机采血小板,所以我一年争取献24次血。”
大伤初愈就要献血,一开始,家人们无法理解。为了让身体条件符合献血标准,从那时起,孙福如每天坚持跑步,几乎未曾中断。他穿着写上献血标语的服装,参加全国各地各类马拉松,宣传无偿献血。
“儿子愿意做慈善,我们全家都支持!”整理完行李,父亲孙以灿骄傲地对记者说道。在他看来,虽然孙福如忙于慈善事业、没有稳定工作,但他救助的生命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孙福如的每一件跑步的衣服上,都有一个大大的“福”字,既是名字,也是愿景。“自己的家人生活幸福,有更多的人能够参与无偿献血,就是我的‘福’。”如今,孙福如的大女儿已经出嫁,小女儿也在上大学,他有更多的精力可以放在热爱的慈善事业上。
“你也要多运动,身体是自己的。”采访结束后,记者收到了孙福如发来的微信。打开他的朋友圈,每一条献血常识、人生感悟的背后,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共融共享
温暖亲情跨越海峡
主题词:融和
●出镜家庭:何芝骅,妹妹何淑贞,母亲“邱老太”,大儿子蔡宗佑,儿媳妇徐作蕊,小外孙
●家风:“用热情与爱心,连接两岸情和亲情。”
●家庭住址:殿前街道长乐社区翔鹭花城三期小区
▲何芝骅一家的全家福。
与何芝骅见面的时间,是当天下午五点。一走进房门,她就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吩咐小儿子蔡宗霖泡一杯热茶。落座后记者注意到,房间的墙壁上贴着许多英语单词,还有一些励志的话,全都是手写体。不远处的办公桌上,还摆着一叠的英语培训材料。
“给孩子们上课时,就想为他们营造学习英语的环境。”原来,何芝骅的大学专业就是英语方向,在英语教学上有一套来自家乡台湾的“独门诀窍”。不少人掌握了她的学习方法,英语水平都有所提升。今年,何芝骅想将原先小范围的兴趣教学,升级为正式的英语补习班,面向社会授课,“这就是我今年最想做的事”。
“恐怕想做的事不止这一件吧?”为记者端上茶,一直有些腼腆的蔡宗霖突然“拆台”,大家都笑了起来。
的确,何芝骅是名副其实的大忙人。几乎每天,她都要去闽南古镇朝天宫当志愿者,帮着整理卫生或帮着排练节目。舞腰鼓、舞狮、电音三太子……朝天宫的许多表演者都是何芝骅带出来的“好学生”。社区、小区里也总是能见到她的身影,从文艺队伍到志愿者活动,从小区事务到垃圾分类的推广,简直是“无处不在”。“社区最美志愿者”“最美家庭”“优秀志愿者”……客厅角落里堆着一叠奖状,是何芝骅热心肠的最好见证。身为台胞的她早已融入湖里,成为“新厦门人”。
一边和记者聊着,何芝骅的手机响个不停。“因为是厦门日报的记者来做客,我就推掉了下午的活动。”她告诉记者,自己是厦门日报二十多年的订户,如果有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还会专门收藏起来。
母亲的热情及爱心深深影响了蔡宗霖,为此他决定留在厦门,帮母亲打理未来的英语培训班。小儿子的到来让何芝骅很开心,在她看来,家庭和睦就是幸福的源泉。今年春节,何芝骅一家拍上了一张“全家福”,母亲、妹妹、大儿子、大儿媳妇、外孙,再加上自己,幸福的感觉仿佛溢出了照片一般。“只要身体允许,妈妈年年都会来厦门,就跟在台湾一样习惯”,何芝骅说道。
“我很中意现在的厦门,这就是第二个家。”展望未来,何芝骅希望家人都能多来厦门,在厦门发展,也希望鹭岛的“高颜值”“高素质”能为全家人带来幸福。
笑对生活
快乐基因
代代相传
主题词:豁达
●出镜家庭:陈素珍,父亲陈契贤,大姐陈菊珍,二哥陈振清,二姐陈彩珍等
●家风:“乐观面对困难,豁达看待生活。”
●全家福拍摄地:龙岩梅花山虎园
陈契贤一家的全家福
这是一张让人眼前一亮的全家福,拍摄于龙岩梅花山虎园。今年已经80岁的老父亲陈契贤站在中间,儿女孙辈环绕在周围,一起“展翅高飞”,一张张笑脸定格在画面上,幸福与快乐的味道扑面而来。
当了三十年的外科医生、医院院长,人送外号“一把刀”,陈契贤膝下共有儿女四人。和妻子吴德英含辛茹苦奋斗一生,眼见儿女们都有了各自的事业生活,在70多岁那年,他的身形突然消瘦,体重也异常减少。从疑似肺结核到确诊肿瘤,痛苦和压力笼罩在家里每一个亲人身上。然而,陈契贤只是淡淡一笑,“我早就觉察了,那又如何?”他的话让全家人安心。接受完肿瘤切除手术,他乐观开朗面对,闲时读读小书,游历祖国大好山河。后来,陈契贤再次全面体检,身体状况良好,医生甚至怀疑当年是“误诊”。
近两年,陈契贤拿起儿子买的单反,钻研起摄像技术……活到老,学到老,病魔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面对。
他豁达开明的心态,击败了病魔,也影响着儿女的人生轨迹,“有话直说”的风格则让整个家充满活力。
身为社区主官,陈素珍每逢遇到管理方面的问题,就会请教“老管理者”父亲。有时候,陈契贤也会来到社区,给年轻的工作者们分享人生经验。在父亲影响下,陈素珍带领的金尚社区可谓“人才济济”,走出了好几位优秀的工作者。
如今,儿女们也都各自有了孩子,有的在校学习,有的已经步入社会。由陈契贤和吴德英命名的“贤德之家”家族微信群里,现在已有14位成员。陈素珍希望,父亲为家里带来的豁达开朗之风,能够像家风一样不断传承下去,帮助孩子们越走越远,追寻自己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