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最近一个月,2018中华家风文化主题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展,观者如织。从民国时期的家风,再到2017年首都最美家庭非遗绝技“掷子”传人李崇波一家,家风不仅影响着每个人、每个家的成长和发展,还维系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就在刚过去的狗年春节,一些年轻人给家风文化“泼了冷水”。他们不再重视家人团聚、给长辈拜年、走亲串友等民俗,取而代之以“旅游过节”。还有年轻人认为家风传统是“老古董”,已跟不上潮流。对此,有专家表示,新时期传统家风文化应与时俱进,在传承教育方面应对传统文化做到扬弃,取其精髓和智慧,如此才能建好“小家”,成就国家这一“大家”。
好家风是“国之本,家之魂”
在大众心中,最能体现家风的莫过于过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凝结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彰显着特有的风俗人情。除了亲人团聚、围炉夜话之外,更是长辈向子女传承家风家教的好时机。
“踏实做人,勤奋做事;不贪便宜,礼让为先;节俭持家,齐心同德……”节日期间,在重庆渝北区一个普通住宅小区里,传来孩子们诵读的声音。这是当地居民李学芳一家在开展一年一度的传家风活动。
“这是我们每年的规定动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小辈牢记李家的家风,并在以后行动中传承家风。”李学芳说,为了传承家风,每年春节,李家会把一大家子都聚在一起,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带着小辈们诵读《李氏家风》。有的孩子还很小,不明白其中含义,家长会提前给孩子们做功课,把家风中的道理解释给他们听。“我们传承家风不仅是在嘴上,更在平时的行动中。”李学芳的女儿小茹说,在她的印象里,父母一直都是相亲相爱,家里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会互相支持,互相鼓励,相互包容,“爸妈总是说上天造就了缘分,就要好好珍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从不向人诉苦,脸上总是挂着笑。”
小茹坦言,正因为一家人相亲相爱,他们的小家庭在2016年首届全国幸福家庭评选中获评全国幸福家庭,“现在传承家风的接力棒到了我们手上,我们一定要把李氏家风传承下去,用心经营幸福生活。”
“一家仁,一国兴仁”“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家风是民风、社风、国风的基础,是社会风貌和国家风度的核心映射。在重庆社会学专家陈平看来,良好的家风、家规、家训、家道和家教是家庭建设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好的家风会促进形成好的政风和社会风气。当下,传承好的家风将对每个人、每个家庭以至整个国家实现“中国梦”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家风传承面临考验
“爷爷奶奶动不动就提他们当年如何清贫,如何饥一顿饱一顿。父母也常把穿补丁衣服、吃糠咽菜挂在嘴边,听得我耳朵都起了茧子。”一位刚上高中的重庆“00后”学生向记者“吐槽”长辈常拿“老一套”来说事,让他很头疼,双方关系正在疏远。在他看来,勤俭节约固然是传统美德,但现在已不是缺衣少食的年代,父母还拿“老一套”教育已落伍了。
相当多数家庭的家风文化传承靠着耳提面命和言传身教,形成较稳定的传统习惯和道德规范。但随着时代变迁,这一传统文化正面临不可回避的问题:上辈人的教育被一些年轻人当作“老一套”弃若敝屣;新颖的“西式教育”却被一些家庭“照单全收”。与此同时,功利主义导向价值观也让一些家庭教育变了味。加之手机、电脑等新社交平台也在不断挤压原本就不多的家庭交流时间。
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向《工人日报》记者感叹,今年春节,不少家庭都没有过年气氛,一些年轻人甚至没有选择回家过年,而是外出旅游。他们的理由看似很充分:“家人什么时候都可以看,而自己好不容易有休假时间,不能轻易浪费。”
山东齐鲁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王钧林表示,“从秦汉到明清,古代的家庭多奉行家族践行的核心价值观,可概括为6个字:耕读勤俭忠孝”。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家庭与古代家庭有了明显区别。比如家族作用显著减弱,家庭成员社会身份变化频繁,不少家庭父母与孩子平常不住在一起,两地甚至多地分居,疏于情感交流。于是,传统家风传承面临严峻考验。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重庆市一中学退休教师刘涛告诉记者,在几十年的教书生涯中,他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学生和家庭,发现父辈的物质富裕并不一定给家风文化带来积极的影响。“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主要揭露的就是家风和家教问题。”刘涛说,现在一些富裕家庭父母来开家长会时,明显让人感觉盛气凌人,其子女大多也养成类似性格。
采访中,多位重庆家长表示,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也对未成年人产生“误导”。比如为博眼球,一些媒体与娱乐明星“合谋”推出的大批亲子真人秀节目中,明星子女从小就习惯在公众面前“表演”,无形中让他们养成爱慕虚荣、缺乏真诚等性格缺陷,而这些又给很多同龄孩子形成“负面”表率。
传承需“从娃娃抓起”
走访中,专家坦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家庭模式剧烈变化,家风文化的传承并非易事。新时期涵养家风需要与时俱进并从小做起。
文化教育学者郭簃对工人日报记者表示,父辈的生活史、奋斗史往往就是家庭、社会与国家的生活史、奋斗史。在对年轻人教导时,则应有所扬弃,做到与时俱进。比如对“节俭”的倡导,贫困年代时挖野菜、吃树皮、缝补衣物就是当时之意,而在衣食住行自由宽松的当下,则应强调“光盘行动”,不浪费资源。再如传统家风文化中的孝敬、勤俭、和睦等风尚应大力发扬,但“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不平等理念则应摈弃。
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干春松教授说:传承家风文化最主要的一点,还是要正本清源,要正面肯定传承价值,也要对以往对家风文化的破坏做深刻反思。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杨雄则认为,传承好的家风需“从娃娃抓起”。在课堂之外,为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打造“另外一张课桌”。他说,“很多父母在育儿问题上非常焦虑,一方面深知传统家风文化对孩子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却并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反而形成错误的示范。
“至少要为中国家庭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指南。”杨雄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会同传统文化专家、科研机构、优秀一线教师、专业出版机构等,在评估借鉴以往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基础上,编撰出一套分学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供中小学生家庭选择。同时,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推动家庭参与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优秀家风、家训、家规、礼仪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