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人民网北京5月22日电(孙竞)日前,2018年敬德书院春季论坛在京举行。今年的主题是“家风家训与立德树人”,与会的教育专家、文化学者就家风建设、家训传承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中国的家并不是通常意义的‘小家’,它有各个层次不同的家,所以家教、家训、家风也不仅仅是小家的问题,大家的家风比小家的家风更重要。”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表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化民成俗,构建社会整体的风气、风俗。因此,要“教之以爱,育之以礼”,在家里家长要身体力行,在学校教师要身体力行,在社会公众人物要身体力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齐家认为,青少年多读古诗文,才能扎好中国根。“中国古代启蒙教材《三字经》《千家诗》《弟子规》等对儿童身心健康是有益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广泛涉猎童话、寓言、科学、故事、实用文等,将民族性、人文性、工具性和现代性等统一起来,真正地造就一代新人。”
海淀区教工委副书记、教委副主任杜荣贞在发言中说,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家风,传承好家风,不仅仅是个人、家庭的责任,更是优良政风的道德基础。家风是“家”最为重要、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而激活这些文化基因是我们每个人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中国传统文化首重德育。”海淀教科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颖惠强调,“蒙以养正,圣功也”,一语道出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其次是尚文教,在家庭教育中尤其重视诗、书、礼、义的学习;三是重秩序。家庭和学校要发挥不同的教育功能,家庭教育重德育、重健体;学校教育重智育、重艺术,各有分工,形成合力。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谈到,中国文化是修身文化,这种修身更注重子孙的修身,由家训、家规、家书形成一种家庭文化的追求、文化价值观,进而形成一种家风。家风一旦形成,这个家庭的文脉就会源源不断。而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积善和成德,由家庭推及学校,由家风推及校风,进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君子目标。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以“成志教育的学风与家风”为主题,与大家探讨如何共同开启家庭教育的2.0时代。她认为,传统文化和一个学校的办学历史,是家庭可以让孩子们找到立根之本的源泉,是我们办学的精神归依,是我们的根脉。学校以“成志教育”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志”指向立德,“成”指向立人,使儿童站在学校的正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