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定文化自信专家讲习之九

  • A+
所属分类:家风文化

提要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

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

——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

讲习嘉宾

徐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主任委员。

家风具有公共性

记者:在一些人看来,家庭是一个区别于工作场合的私人空间,家风也具有一定的“私人性”。要求领导干部重视家风建设、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意味着家风不只是党员干部的家事、私事。如何理解家风的这种公共性?

徐勇: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尚习气。作为一个家庭的传统、文化,家风本质上就是要表现一个家庭与其他家庭的不同,体现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性格和气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风的确具有一定的“私人性”。

但是,受到家风熏染的每个家庭成员,他们的活动范围并不限于家庭,而是要和家庭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打交道,这就必然影响到他们行迹所至之地。进而言之,和谐的家庭关系,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家庭这一细胞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这个机体的健康。所以,如同“修身”虽然是一己的事情,但也是全社会的要求一样,“齐家”虽然是一个家庭内部的事情,但也是人们共同的要求。

正因为如此,从唐宋开始,在我国社会出现了家教和家风的社会化,具有了全社会的意义。这突出表现为各种家教结集。如司马光的《家范》、孙景修的《古今家诫》、刘清之的《戒子通录》等。这样集合众多的家教,训诫对象显然不再只是自家子弟,不单是为了修己型家,而是面向全社会,用以训诫大众,也就是所谓的“以遗天下之人”。此外,各个家族之间家教与家风内容也相互援引和借鉴。《太公家教》《少仪外传》《治家格言》等用作启蒙教材,《袁氏世范》《了凡四训》等成为流传很广的劝善读本,都是家教和家风社会化的典型体现。家教和家风的社会化,使家教和家风超越了它原来相对单一的训诫对象,摆脱了一人、一家、一族的狭隘圈子,而有了全社会的意义。自唐宋以降,但凡有影响的家教和家风,往往不再仅仅属于一家一姓,而属于全社会所共有。其中有的劝诫条目和禁戒事项,也成了全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共同的行为准则。

党员领导干部掌握一定的公权力,其家风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干部自身和家庭成员的廉洁与否。同时,党员领导干部又是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公众人物”,其言行举止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领导干部的家风好不好,影响到社会风气的良莠。从这个意义上说,家教和家风,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家教和家风具有非常显著的“公共性”。

家风正则政风清、民风淳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的重要原因。”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贪腐父子兵”“受贿夫妻档”“一人当官全家涉腐”,最终下场只能是“一人落马牵出全家”。家风、作风和党风、政风是一个怎样的关系?

徐勇:作为一个家庭的风尚习气,家风的形成不是一朝之功,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了教化的资源,对家族成员具有熏染、浸濡的意义。一个人的行事作风,很大程度上受家风的影响;而一个又一个党员、干部的作风,又构成了特定时期的党风和政风。其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好家风成就好作风,好作风成就好政风”来概括。正因为如此,自古就有“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民风淳”的说法。

很多传统家庭,尤其是一些古代官宦之家,在家教中都特别强调为官之道。比如,以清心直道著称的包拯,在给子孙的家教中就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并要求他的儿子包珙将这一家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这既是包拯为官生涯的总结,也是包氏家风的体现。

在今西安碑林博物馆中,有这样的《官箴》刻石:“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则官箴之所以广泛传播,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清代大臣颜希声、颜俭、颜伯焘祖孙三人的弘扬。这个“一门三世四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颜氏家族,世代以“公生明,廉生威”的官箴为“居官之要领”,并且以此教化世人。这种情形之下,公廉无私就不仅是颜氏家族的家教和家风,而是颜氏父子祖孙影响下形成的为政的政风。

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记者:“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修齐治平,齐家处在一个怎样的地位?前人先贤是如何齐家,建设良好家风的?

徐勇:中国传统社会,如马克斯·韦伯所说,是一个“家族结构式的社会”。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里最具自主性和充满活力且“无所不能”的一个组织,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小天地,是一个微形的邦国,或者说是一个小宇宙。在“家国同构”的情势下,齐家在修身和治国平天下的序列结构中,起着桥梁和枢纽作用,与治国具有同等的意义。今天,家庭与国家的关系是细胞与机体的关系,齐家对于治国平天下,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前人先贤在齐家、建设良好家风上,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是注重对子弟的教育,其中既包括日常的叮咛、口头的训教等训诫式的家教,也包括以书信、规条的形式,规范家人活动的文献形式的家教。第二就是以身作则,以己示范。如果说,训教是显性的耳提面命的话,那么,示范则是隐性的耳濡目染。尽管家教和家风同样重要,但很多时候,以身示范比单纯的训诫更加生动有效,耳濡目染的效果要胜过耳提面命。

有这样一则事例:北宋仁宗时期的左谏议大夫陈省华有三个儿子,两个是状元,另一个也是进士出身,三人都做到了丞相、节度使之类的高官。但陈省华并不因为孩子们做了高官,就放松对他们的要求。儿子陈尧叟娶了马尚书的女儿为妻,儿媳妇虽然出身高贵,但也要烧菜煮饭,承担家务。有一天上朝,马尚书向陈省华请求说:“我女儿在家,从来没有做过家务事,能否让我女儿免除这些事情呢?”陈回答说:“我也没有叫她做什么,她不过随我的老妻,一同在厨房做做日常饭菜而已。”马尚书听说婆婆也要承担同样的家务,便无话可说了。

家风建设还有很大空间

记者:相比传统社会,今天的城乡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家风的时代价值?整体来看,当今社会对家风建设的重视程度够不够,有无改进空间?

徐勇:家教正面,家风优良,可以确保一个人吸吮的第一口文化母乳的纯净,使一个人在孩提时代、在家庭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家教和家风,不仅能为每个社会成员确立一个坚实的人生起点,而且能为该成员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提供源源不绝的丰沛动力。

毋庸讳言,在以往很长一个时期,我们不大重视甚至轻忽了家教和家风,但这种情形自十八大以后,尤其是马年春节之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在习近平新时代家风思想的引领下,全社会开始高度注重家风家教问题,形成了一种非常积极的社会环境。也要看到,家风家教的养分和功能还有很大的开发和拓展空间。我们应该顺应时势,根据社会变化的实情,把家风建设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从社会道德建构、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振兴发展的高度看待家风建设,着力建构具有时代特质的家教和家风。

如何有效地开展家教、家风建设?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向传统寻找资源。中国传统社会有非常丰厚的家教和家风遗产,我们有必要对传统资源进行发掘,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效地开发利用。二是对当代一些城乡家庭的家教与家风建设先行者,进行经验总结,从而提炼出一批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推广价值、切实可行的家风建设范式,以为公众导向、社会借鉴。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