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曾创办爱国学社,任同盟会上海分会会长、北京大学校长,开“学术”与“自由”之风,被称为“北大之父”。
蔡元培幼年时,宽厚的父亲和严谨的母亲是他家庭教育的老师。父亲蔡宝煜是钱庄经理,在世时宽以待人,亲朋来借贷时从不要借条,结果去世时,大家都自动归还,说良心上不能辜负好人。
父亲去世时,蔡元培十一岁,大哥十三岁,三弟九岁。坚强的母亲力辞亲友对孤儿寡母的捐款,靠那些还款及典当首饰,节俭度日,独力将孩子抚养长大。虽然清苦,却并没有因此忽视对孩子的教育。
母亲言传身教,获益匪浅
蔡元培的母亲周氏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是通情达理,深明大义,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注重言传身教。蔡元培在其《自述》中说:“我母亲是精明而又慈爱的,我所受的母教比父教为多,因父亲去世时,我年纪还小。”
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出生在浙江绍兴府的山阴县。周氏自从跟蔡元培父亲蔡光普结婚以来,先后生育七个子女,除了长子蔡元铣和三子蔡元坚,以及蔡元培长大成人外,其他几个因病先后离世,四弟和幼妹未成年也相继夭折。
蔡元培5岁就进入家塾读书,读的是《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等启蒙读物。接着,开始读《四书五经》,学习写作八股文。蔡元培8岁时,父亲蔡光普染病身亡,蔡家从此走向贫穷。面对蔡家的困境,很多亲朋好友伸出援助之手,但是都被坚强的周氏婉言谢绝了。她独撑起门户,勤俭度日,坚持供养几个儿子继续上学读书。在母亲的督促下,蔡元培读书特别用功,由于家里穷,点不起油灯,只好借着炉灶中的火光照明。有一天傍晚,家里不慎失火,全家人惊慌失措,而正在面壁苦读的蔡元培竟然没有察觉,仍然全神贯注地读书,直到被家人强行拽出来。
周氏不仅重视孩子们的学业,也十分重视对孩子们品德的教育培养,并且非常注重言传身教。她要求蔡元培弟兄们慎言,做事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并且以身作则,做出样子给孩子们看。蔡元培在《自述》中说:“我母亲最慎于言语,将见一亲友,必先揣度彼将怎样说,我将怎样对。别后,又追想他是这样说,我是这样对,我错了没有。且时时择我们所能了解的,讲给我们听,为我们养成慎言的习惯。”
周氏的教育方法是很开明的,如果孩子们有错误,也从不采取怒骂的做法,她会指出缺点,讲清道理,让他们主动改正。如果屡诫不改,周氏会在早晨孩子未起时,掀开被头,用一束竹筱打股臀等处,讲清他们的各种过失,直到认错改正。蔡元培在《自述》中说:“我母亲的仁慈而恳切,影响于我们的品性甚大。”
在周氏的悉心教养下,蔡元培学业精进,17岁中了秀才。而正在此时,周氏却一病不起,刚刚50岁的周氏怀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人世。蔡元培悲痛欲绝,他不顾家人劝阻,睡草席,枕土块,寝寐于棺旁,坚持尽完孝道。蔡元培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蔡元培后来创办学校,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提出新旧思想“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主张国民教育、实利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是造成现世幸福的教育,提倡“学术自由”,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
在生活中,他非常注意家庭教育,提倡因材施教,自由发展。大女儿蔡威廉喜欢画画,他就带她赴欧洲游览博物馆、美术馆,使女儿对西方艺术感受深刻,进而留学比利时和法国里昂美术学校学习油画,成为优秀的画家。
小儿子蔡英多也喜欢画画,蔡元培就领他去刘海粟先生处请教,还说:“有了美术的兴趣,就是治科学的时候,也一定添了勇敢活泼的精神。”果然如此,蔡英多后来就读华东航空学院,在航空机械方面卓有建树。
1937 年,蔡元培去南京开会,带回三本精美的纪念册,送给蔡睟盎、蔡怀新、蔡英多,分别题着“智者不惑”“富贵不能淫”“好学近乎智”的句子,是他针对各人独特的气质和优缺点所写的。蔡元培的其他子女中,蔡无忌是我国现代畜牧兽医事业的奠基人,蔡柏龄是物理学家,蔡怀新是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小女儿蔡睟盎是中科院上海分院研究员。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成才的最适宜的土壤。
上海华山路303 弄16 号是蔡元培的故居,由于房子是租的,当年上海市市长陈毅曾说蔡夫人(蔡元培妻子周峻)住的房子不收房租。周峻去世以后,蔡睟盎、蔡来新主动申请缴纳房租, 说做子女的不应该享受政府给母亲的优惠,体现了蔡氏家族的良好家风。